「原來候鳥之間流傳了一個秘密 …」,「快啲講,快啲講。」四歲大的女兒咯咯地笑起來,不停地追問著。
她看著爸爸講故事的表情,深深地被吸引著。 記憶中,好像很久沒有見過女兒這樣的興奮,這樣的焦急。
朗讀故事成為父女之間的顏料,在我兩平淡的生活中塗上了色彩。 自此之後,每天接送女兒往返幼稚園的途中,她經常會問爸爸:「有沒有帶圖書?」
爸爸感到興奮之餘又感到有壓力,因為要找圖書,要備課。雖然抽不到空到圖書館借書,但是幸運的是家裏有些存貨,再加上女兒都會要求重複講同一個故事,所以暫時解決了問題。
雖然以往也有朗讀故事給女兒聽,但目的、心態和形式都跟現在的完全不同。 以往以書面語朗讀故事,認為這會增強她的語言能力。甚至聽從幼稚園老師的指導,一邊朗讀,一邊拿著他的手指指著每一個字,使她能認字。 也認為這樣會幫她養成閱讀的習慣。
當然她對爸爸所說的故事,反應都是一般。 後來有幸上了「兒童啓蒙老師」訓練,我對「朗讀故事」這課題有了完全不同的見解。
我真的放錯了位置,我不是學校老師,認字和學習書面語是教師和學校的工作。
爸爸只是女兒的啓蒙老師,盡早開發她的腦神經,培養她閱讀的興趣和提升父女之間的親子關係,這些才是最重要、最珍貴的,而且也是一身受用的。
我能夠引發女兒咯咯地笑,皆因我只用易明的口語,誇張的動作和表情,再加上間歇性的提問來增加我兩之間的互動性,平凡的故事都會變得生動有趣。
相信要做一個成功的故事爸爸並非難事,因為一個不懂講故事的爸爸也能成功地開始了。
Gordon,兒童啟蒙老師訓練計劃參加者(社會福利署東屯門綜合家庭服務中心)